来源:人气:998更新:2025-08-17 18:01:43
2023年暑期电影市场迎来多部重磅作品,由著名导演管虎执导,朱一龙、吴磊与倪妮联袂主演的《东极岛》尤为引发观影期待,成为我密切关注的焦点影片之一。
一如往常,我习惯先关注网友对新上映影片的评价。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东极岛》上映仅24小时,便在网络上掀起大量负面声音,且言辞犀利。难道这部作品真的如批评者所言般质量欠佳,不值得观看?观影结束后,我却感到深深的困惑——影片的实际表现远超预期,尤其是后半程的叙事高潮极具感染力。这种反差让我久久无法平静,促使我迫不及待地写下这份观影心得。
在观看《东极岛》前后,我注意到许多观众对影片中渔民形象的塑造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电影将英勇的渔民描绘成“野人”“小混混”“女痞子”等负面标签,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事实上,影片中渔民展现出的质朴与善良令人印象深刻,面对日军的暴行,村民们表现出恐惧与愤怒,这是人之常情。而当民族危亡时刻,他们选择挺身而出反抗侵略者,这种精神值得被尊重。尤其是陈老师为保护村民英勇牺牲的情节,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曾因惧怕而选择逃避,成为一名逃兵的陈老师,在目睹日军对渔民生灵涂炭后,毅然决然地独自前往村中与四名日军展开对决。然而,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他最终被日军残忍烧杀。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仍嘶声呐喊着那句震撼人心的遗言:"不能跪,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用血肉之躯为渔民们点燃了不屈的火种。
这一番话令人心潮澎湃,最终渔民们战胜内心的恐惧,成功击毙村中的数名日军,并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海面营救被俘的英军战士。
渔民群体素以善良、勇敢与坚韧著称,却常被某些人刻意丑化。令人不解的是,部分评论将《东极岛》解读为以英国人视角展开的殖民主义宣传,这种观点显然存在偏差。实际上,影片通过完整叙事展现出英国人对获救中国渔民的深切感激,以及对其无畏精神的由衷敬佩,绝非殖民主义叙事。这种误读或许源于对作品精神内核的片面理解,或对历史语境的忽视。
对这一事件做出评判的言论,往往缺乏对历史语境的准确理解。在二战期间,英国与中国均为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而日本作为法西斯侵略政权,是双方共同面临的战略威胁。中国渔民在战火中救助盟军的行为,本质上体现了对正义事业的支援与对敌人的抗争,与殖民主义性质的侵略行为存在本质区别。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对《东极岛》的解读存在严重偏差,甚至声称该片暗示中国民众的抗日精神源于西方文明的启蒙。这种观点显然是对影片内涵的误读,更反映出某些人缺乏对历史与作品的正确认知。实际上,影片通过渔民群体的刻画展现了深刻的民族觉醒:部分角色自始至终保持着反抗意识,只是因现实压力而被迫压抑;另一些角色则在长期恐惧中选择隐忍,但当民族危亡与家国大义交织时,最终迸发出集体抗争的力量。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恰恰印证了中国人民抗日精神的本土性与历史性根源。
这种觉醒源自于灵魂的升华,与所谓西方白人构建的所谓高等文明体系毫无关联。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叙事始终立足于东方文明的土壤,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东方民族特有的仁爱精神与家国情怀。
近期有观点认为导演管虎的作品《东极岛》存在对西方过度迎合的问题,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影片整体传递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充分展现中国渔民的善良本性、责任担当与民族气节,尤其通过历史叙事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深切仇恨。尽管该片存在部分争议性评价,但观影者普遍认为这些负面声音多源于未充分理解影片内涵的非专业解读。尤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此类批评更显意味深长。
观影后,我深感有必要为这部作品发声。它所呈现的不仅是东极岛渔民在日军占领期间营救英国战俘的英勇事迹,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与传播。当前日本仍在对这段历史进行美化与扭曲,若我们的文化阵地不能及时发声,真相终将被尘封。让这段历史被世人铭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多一个人了解这段历史,日本的虚伪面就将被更多人看清。因此,我也恳请观众勿被片面的批评所误导,特别是带着孩子走进影院,共同见证这段被掩盖的真实。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方能告慰先烈,激励后人。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